当前位置:首页 - 技术资料 - 技术资料
 

汽车蓄电池的常见故障排除(三)

发布:上海同育   发布时间:2010-7-20 15:57:39   点击数:0

③自行放电故障的判断和排除。遇到自放电的现象时,应首先检查蓄电池上盖是否清洁,有无积垢或电解液,必要时用清水冲洗干净,并用棉纱擦干。接着断开所有用电设备,拆下蓄电池地上的粗导线,并在其端部连接一根细导线,然后用细导线在拆下粗导线的极柱上碰火,如若无火花,表明故障在蓄电池内部,必要时修复或更换。若是因其电解液混有金属杂质,则应将原电解液倒掉,;注入新电解液后立即充电,充足后倒掉,再注入新电解液;在充电的同时,用蒸馏水调电解液密度至1. 26g/cm3,充足后将密度调至规规定值,然后把蓄电池存放在30℃以下的环境中。如果只有少数单单格自放电,可分解后更换隔板以及清除槽底沉淀物。

(3)活性物质脱落。蓄电池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,由于极板要随着蓄电池反复充放电而反复膨胀和收缩,活性物质便会自行脱落;特别是正极板。不过,在正常情况下,这种活性物质的脱落是缓慢的,危害不大。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加速活性物质的脱落。如充电进入第二阶段后仍以大电流充电,充电终了时过分地进行“过充”;蓄电池在车上固定不牢,行车时剧烈振动;拆装蓄电池池接线时,随便敲打,不适当地连续使用启动机,造成极板由于化之学反应急剧且不均匀而发生拱曲变形;冬季大量放电后不及时充电,电解液结冰等,都会造成活性物质严重脱落,使蓄电池早期损坏。

①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判断。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贪分别是二氧化铅、多孔金属铅。在长期作用中,蓄电池不断充电和放电,极板活性物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,体积发生变化,膨胀、收缩反复进行,活性物质逐渐变得松软脱落,特别是正极板更为明显,应视为正常。有的蓄电池出现早期大量活性物质脱落,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。其特性是:容量下降,温升高,电解液浑浊,析气量大。

造成活性物质脱落的原因有:充电电流过大,时间过长,温度过高,产生大量的氢、氧气体,过分地冲刷活性物质;经常过放电,生成大量硫酸铅,体积过分膨胀,结合力下降;电解液密度低,严寒季节电解液结冰,活性物质被冰晶胀裂,失去结合力;电解液密度大,腐蚀性大,活性物质机械强度下降以及内部短路等;经常过充电,活性物质过度氧化、疏松,板栅受到腐蚀,失去承载活性物质能力;经常处于高温下充电,正极板活性物质形成泥浆,软化易脱落;长期大电流充电、放电,极板产生弯曲,活性物质附着能力差,易脱落;蓄电池在车上过度振动,导致脱落;杂质进入蓄电池,碱性物质会引起负极多孔金属铅膨胀、脱落;因制造质量差,板栅与活性物质结合不牢,出现大量活性物质块状脱落。

判断蓄电池是否出现活性物质脱落,可通过容量检测,用10小时率放电,容量低于80﹪,说明活性物质量已不足。解剖后检查极板上活性物质脱落的情况是:蓄电池底部淤积了大量沉淀物,极板表面露出板栅筋条,极板组两侧有大量的铅絮物,电解液浑浊,呈铁青色。沉淀颜色呈灰褐色,说明铁、铜杂物较多;沉淀物呈浅蓝或灰白色,说明蓄电池中电解液密度高。沉淀是糊状物,说明蓄电池出现温升过高;沉淀是块状物,则说明制造时有先天不足因素。

相关新闻